香港國際拍賣網 首頁 藝術拍賣 查看內容

匡時春拍:晚清碑學五大家

2017-5-22 16:20| 發佈者: admin| 查看: 602| 評論: 0

摘要: 書法自清末以來的發展,可謂名家輩出,豪傑競起,儼然成為我國書法史上壹大高峰。究其原委,壹曰“變”,二曰“通”。所謂“變”者,即有時勢之變,亦有碑帖之變,二者由二而壹。清末以來,國家積弱,民生雕敝,實為 ...

書法自清末以來的發展,可謂名家輩出,豪傑競起,儼然成為我國書法史上壹大高峰。究其原委,壹曰“變”,二曰“通”。


所謂“變”者,即有時勢之變,亦有碑帖之變,二者由二而壹。清末以來,國家積弱,民生雕敝,實為“兩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當時的學者,或求於邃古之文史,或吸收外來之思潮,力求開辟出壹個全新的格局。


而所謂“通”,則需歸功於民國以來政治和思想上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同的審美可以共同存在,新與舊、中與洋或則取長補短,或則相爭不讓,所以藝術園地裏便有壹種百花齊發的生態。


晚清碑學五家:沈曾植、吳昌碩、康有為、趙之謙、何紹基


在書法方面,作為官方正統審美的帖學壹路,從乾嘉以來已經為許多金石學者所詬病,到了清末的時候,這種批評則更加的嚴峻起來。包世臣《藝舟雙楫》及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兩書的尊碑論調,無疑為碑學的興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以至於“迄於鹹、同,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祉,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


所以晚清書法上總的面貌是趨向雄強的,而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在審美上非常的多元。列舉幾位晚清書法大家,或許會讓我們更清楚的看清這壹時代的精神特質。此次匡時“暢懷——晚清碑學五大家書法夜場”集五位書家之精品,以饋藏家,亦希望與有誌者壹道,為弘揚書藝盡微薄之力。


沈曾植被譽為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中國大儒”。字如其人,所以沈曾植的書法也是孑然獨立的。壹直備受學者、書家的推崇,影響甚遠。當代著名書家於右任、謝無量、羅復堪等都受其影響,王蘧常更是乙盫先生的入門弟子。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乙盫先生治學廣泛深入。王國維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說:“盡通國初及乾嘉諸家之說。……以治壹切諸學。趣博而旨約,識高而議平,其憂世之深,有過於龔、魏,而擇術之慎,不後於戴、錢。”。弘深精微的蒙養是沈乙庵先生書法的根本。


沈曾植  楷書節臨《劉懷民墓誌》

紙本立軸

20×53cm

備註:康有為題跋。題跋中提及的勁庵即李棪(1910-1996),字勁庵,李文田之孫。早年就讀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經蔡元培薦引赴北京大學研究院深造。專攻南明史,兼習甲骨文。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

RMB:50,000-60,000


行书七言联,沈曾植

沈曾植  行書七言聯

紙本立軸

128×30cm×2

備註:蔡晨笙舊藏。蔡晨笙,民國時期著名收藏家,號多齋,與陳運彰、王蘧常、鄭逸梅、費新我等老壹輩文人友善。蔡氏癡迷於沈曾植書法,曾收藏千余件,因號寶寐閣主人。


沈曾植  行書七言聯

1922年作  紙本立軸

136×31.5cm×2

十九世紀末的政治維新百日而夭,但社會從內到外全面松動開裂。藝術上吳昌碩成為了舊時代的終結者和新時代的開創者。吳昌碩的才能是全面的,集“詩、書、畫、印”為壹身融會貫通,被譽為中國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吳昌碩  臨石鼓文四屏

1916年作  紙本立軸

159×41.5cm×4

備註:上款人子谷即韓德均,字子谷、費硯,字見石,號龍丁,和金山吳松林先後投師吳昌碩之門,後金石書畫盡得其傳。尺紙寸縑,人皆珍之。可惜韓體弱多病,早年病故,故傳世作品鳳毛麟角。吳昌碩曾書石鼓文贈子谷仁兄:“立道不鳴高,所樂識時安出處;古人逢大用,唯求涉事寓方員。”


高峰的基石和頂峰都是吳昌碩的書法,尤其是他的石鼓文書法。他的成功是因為學習了石鼓文,以石鼓文做基礎和營養,他的成功也是因為他把石鼓文發揮到了前所未有、空前絕後的高度。

本場拍賣中九件吳昌碩作品,全面展現了吳昌碩學習石鼓文,臨摹、集字、創作的水平,件件都是佳品。


康有為也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書法家之壹。“聖人”的書法是臨帖而不像,寫什麽都是表現自己。所謂自己就是“欲兼諸美”理想和態度。康有為說:“千年來無人能集北碑南帖之成者,況兼篆隸鐘鼎哉!吾不自量,欲孕南帖、胎北碑、熔漢隸、陶鐘鼎,合壹爐而冶之。”


康有为水墨纸本行楷书鲍照《飞白书势铭》八屏

康有為  行書鮑照《飛白書勢銘》八屏

紙本立軸

展覽:“廣東文物展覽會”,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1940年。

238×57.5cm×8


其有為心性通達,行事亦真,書之小道,壹揮即就。粗看不計工拙,實則用筆精到。丁文雋在《書法精論》說的最為準確:“康書純以神行,不斤斤計較點畫筆墨,乃其獨到之處,壹般書家難以語此”。這個難語其實就是康有為書法中以圓為陽的精神內涵。


康有为 行书“克明峻德” 镜片 水墨纸本

康有為  行書“克明峻德”

紙本鏡心

37.5×142cm

RMB:220,000-250,000


康有為  行書八言聯

紙本立軸

170.5×36.5 cm×2

RMB: 120,000-150,000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裏面所述的學書方法,鑒賞方法以及筆法等都能在他的書法中得到印證。本場拍賣中《飛白書勢銘》八屏,筆筆沈著,字字飛動,力韻兼美,酣暢淋漓。行書“遊古騁今文為樂事,仰觀俛察世有能人”聯是集王羲之《蘭亭序》,詞語通達適變,書法秀逸流美。


趙之謙,字撝叔,號悲庵、無悶等,浙江紹興人。其書法是清代阮元、包世臣碑學書法理論的壹位實踐者。書風筆法精致、結構嚴密,形成了獨特的魏碑體面貌。並將魏碑的筆法特點運用在他的篆、隸、行書中,融為壹體。成為有清壹代第壹位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


趙之謙  楷書集《禊帖》四言聯

1865年作  紙本立軸

122×25cm×2

清晚的大書法家中很多都是做高官而以書法為余事。趙之謙卻是每日書畫印相伴,以訪碑集古為樂,業余做個小知縣。趙之謙書畫篆刻俱精,書法的功力促進了他的繪畫和篆刻,同時繪畫和篆刻也滋養了他的書法藝術。繪畫可以使筆法更靈活,篆刻可以使字的結構更有美感。


大聰明加大勤奮成就了趙之謙在書法上大成績。縱覽趙之謙壹生,三十五歲從顏體轉為魏碑,三十七歲大悟用筆之法,四十歲筆法完善,進而篆隸楷行獨具面目,四十五歲以後隨心所欲,五十歲人書通達。趙之謙自詡“漢後隋前有此人”,可惜天不假年,趙之謙五十五歲卒。



趙之謙  楷書七言聯

絹本立軸

119×35 cm×2

出版:《日本藏趙之謙金石書畫精選》P135,西令印社,2008年。

備註:唐雲題軟布函簽條。

RMB:1,200,000-1,500,000


何紹基的書法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喜愛、重視和收藏,但對他的研究還遠遠沒有達到壹個清晰的高度,隨著對他的研究深入,相信他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會得到更好的體現。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壹月十七日《致諸弟書》中寫道:“子貞現臨隸字,每日臨七八葉,今年已千葉矣。近又考訂《漢書》之訛,每日手不釋卷。蓋子貞之學長於五事:壹曰《儀禮》精,二曰《漢書》熟,三曰《說文》精,四曰各體詩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傳於後。以余觀之,此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淺深究竟何如。若字,則必傳千古無疑矣。詩亦遠出時手之上,而能卓然成家”。曾國藩壹生最善識人,他對何紹基的學養好詩書評論是中肯的。


何绍基 隶书 四屏

何紹基  隸書《古松贊》四屏

紙本立軸

133×32 cm×4


何紹基壹生對書法用功甚勤,書法和書學理論成績巨大,何紹基真草篆隸四體皆精。隸書遍臨兩漢諸碑,於《禮器碑》、《張遷碑》臨習竟過百通。隸書在書法史上最具鮮明特點的,被稱為“首妙在隸”。他是師法古人而中得心源,何紹基行書取法顏真卿、蘇軾,所書跌跌蕩蕩,似瀑布飛流,如海水翻卷。這是何氏人品、學識的完美體現。同鄉齊白石早年專學何紹基,行書幾乎亂真。何紹基的書學理論存在大量碑帖題跋、日記、詩中,非常值得研究珍惜。


何紹基  行書《醉花陰》詞

紙本立軸

243×59 cm×4

出版:《梅軒珍藏中國名家書畫選》P87,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遠東出版社,2006年5月。

RMB:500,000-550,000


“然其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之耳。”這本來是黃山谷評蘇東坡的話,今移評何紹基在書法的成就,是再恰當不過了。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國際拍賣網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AB模板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模板 X3.2

© 2001-2015 Comsenz Inc.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