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的肖像》局部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八五新潮”藝術運動的輻射效應,“溢出”似乎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景觀中別具壹格的表徵方式:觀念溢出實在,媒介溢出外觀,內容溢出形式……,在這其中,毛焰似乎是個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他以獨特的藝術語言構成於畫布上澄然出對於當下社會的情緒性表現與理性化反思,在極端的技巧主義之中凸顯出他所賦有的極其敏銳的感受力、精神性和判斷性,從而標示出中國心理表現主義繪畫的新高度。 我希望畫面的每壹個角落、每壹個局部都充滿表情;那種“栩栩如生”的肖像畫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毛焰 ![]() 毛焰 (B.1968) X 的肖像 1996 年作 布面油畫 200 × 100 cm 簽名:1996.11 Maoyan 估價:8,000,000 - 12,000,000 人的外形在他那裡退居到次要的地位,精神的質地成為他的主旨。他要挖掘人性中最隱蔽最細微的部分,將它們提煉為視覺的衝擊。毛焰故意不去描繪衣著,故意抹去人的外表的時代特徵,因此人變成了符號,個性變成了共性,形象不再局限形象本身,而成為壹種普遍意義上人的靈性。個體的人進入了普遍的人,物的存在演化成形而上的存在。毛焰由此提升了自己藝術的品格,從貌似簡單的做法中獲得了複雜的表述。 ——李小山 在毛焰的藝術觀念中,肖像畫顯然成為他把握當下,穿越現實的通道,而記錄壹個肖像從來不是他的本意。從九十年代初《小山肖像》、《記憶或舞蹈的黑玫瑰》等早期實驗性作品以文化精英折射出那個獨特時代的精神和文化氛圍,到九十年代中期《我的詩人》、《S的側面》等作品中以更為純粹、熟稔的方式進壹步推進這種實驗性,再到新世紀初“托馬斯肖像”系列中明確輪廓的消失所帶來的混噸質感,毛焰的肖像以其語言的高度敏感與微妙變化,在學院派肖像畫往往泛濫的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中,演示著更多的潛在可能性。 作品依次為毛焰的《佇立的青年》、《尖角黑玫瑰》、《青年小卡的肖像》和《記憶或者舞蹈的黑的玫瑰》 毛焰 《青年小卡的肖像》 1996 年作 北京保利2011 秋拍lot. 0496 成交價:11,500,000 毛焰 《記憶或者舞蹈的黑色玫瑰》 1996 年作 北京保利2015 春拍lot. 4036 成交價:10,350,000 毛焰 《佇立的青年》 1993 年作 保利香港2016 春拍lot. 0201 成交價:7,920,160 毛焰 《尖角黑玫瑰》 1995 年作 保利香港2015 秋拍lot. 0215 成交價:7,080,708 1996年創作的《X的肖像》屬於毛焰九十年代中後期實驗性語言趨於成熟階段的典型之作,對於畫面細節的關註,對於形象內外輪廓和每壹處轉折處的著意意強化,對於拉長身體所造成的生命的緊張感,以及對於人物精神狀態的深度挖掘,無壹不被精彩地演繹於其中。與這壹時期的大部分作品相同,在《X的肖像》中,壹位身材削瘦的年輕男士擺出了極為自然、放鬆的姿態,側身站立,雙手隨意地插在褲兜之中,鋒利的外輪廓經由刻意突出的堆疊的衣服褶皺顯現出壹種力透紙背的雕塑性和永恒感。隨之,深紅色、黑色結合的上衣,配以灰色的褲子,亦展示出畫面色彩的醇厚與穩定。然而矛盾的是,作為畫面視覺中心的清瘦男子的形象,卻憑借著他那堅定、鄙夷甚至帶有挑釁意味的目光望向畫外,成為畫面觀照的視覺中心,呼應於畫作左下方同樣冷漠神情的小像,以其特有的神經質特性有力衝破著這壹切的穩定和永恒,令人感到無所適從。在肖像背後,承載著九十年代後半葉巨大變遷時代下,人們極為敏感的精神癥候。壹系列高密度而不失有序的光斑成為毛焰塑造人物時的另類言說,彌散於畫面之中,與大筆暈染而成,與畫面色彩相匹配的抽象化背景壹起,將人物從具體的時間、空間之中抽離出來,從而,最終指向了壹種超自然的、精神性的所指。 無疑,在《X的肖像》中,毛焰對於畫面的控制和語言的轉換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對於語言的不斷錘鍊讓他於並不炫目的表皮之下施展著自己的技藝,儘管在當代藝術中,技術似乎已經被歸為壹種“傳統”的代名詞。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毛焰處,技藝已經成為壹種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必要手段,從而服從於其精神性肖像的塑形以及與社會現實的密切介入。正如毛焰從來不認同於將自己的繪畫列為標淮意義上的肖像畫,而是更為深刻的個體經驗:“我從來不是個肖像畫家,只不過我的認識通過肖像的方式來呈現。我作品中帶有壹定敏感度的東西,我覺得藝術家應該關註社會,保持敏感性,但我希望把它表現在作品中的時候,不是某種過於直白或粗淺的東西。” 毛焰 (B.1968) 托馬斯肖像 No.6 2008 年作 布面油畫 110 × 75 cm 簽名:my 2008.12 估價:1,000,000 - 1,500,000 毛焰是壹位人像畫家,但他可謂是所有當代藝術家中最少而又最多問題的壹位。在壹個已然被後現代性、多元性和關系美學所佔據的時代,對傳統藝術的誠摯探索似乎已無落腳之地,肖像畫家成為壹個異數。然而,毛焰筆下的那些孤獨的形象只不過是承載藝術家更為廣闊的形而上追求的媒介。這些形象缺乏時間性、上下文與身份,如同被現實拋棄,在反復延宕的迷亂中,煢煢孑立在灰色調的霧霾裏。 ——馬修• 柏利塞維茲 毛焰 (B.1968) 托馬斯 2008 年作 布面油畫 110 × 75 cm 簽名:my 2008.10 估價: 1,000,000 - 1,500,000 在毛焰的作品中,並沒有具體的人的存在。從表面上看,這些人物似乎都有壹個原型,但是從壹個廣義的範圍上看,他們卻又是沒有具體的身份所指的。他們是當代人中的壹分子,而毛焰所試圖展示出來的是壹種精神性的東西,這種精神性的東西敏感、脆弱,但是不乏尖銳。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毛焰繪畫的對象並不多,而且往往是壹個人為對象反復描繪。對於畫家來說,這種反復描繪是對人的壹個研究過程,是對人的多面性的把握。當然這個過程首先還是對技術和語言的壹種錘鍊過程。但恰恰是因為這種過程,在毛焰作品中出現的不單單是某個人的肖像,而是整個時代的“精神肖像”。毛焰用壹種古典主義的方式接近並且揭示了當代人的精神世界,這便是他的當代性之所在。 ——皮力《毛焰的繪畫》 |
Powered by Discuz模板 X3.2
© 2001-2015 Comsenz Inc.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