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上的大人物大都喜歡對過去的功過得失指指點點,但對宋畫基本沒有什麽微詞。宋畫如同壹塊大磁鐵或大礦藏,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與探訪。當代中國畫家學宋者亦不在少數,得其真者必成功,揀得皮毛者也頗能唬人。從此處看,宋畫裏裏外外都是寶。那麽,宋畫的魅力何在? ![]() 宋徽宗 趙佶 經典名作《聽琴圖》 此幅《聽琴圖》為設色人物畫,描繪官僚貴族雅集聽琴的場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坐於松前石墩上,雙目直視前方,凝神撫琴,前面坐墩上兩位紗帽官服的朝士對坐聆聽。作者以琴聲為主題,巧妙地用筆墨刻畫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音樂意境。畫面背景簡潔,取景於盤繞著盛開的淩霄花的長松與數竿修竹,襯托出庭園高雅脫俗的環境。而幾案上香煙裊裊的薰爐,與玲瓏石上的古鼎和優雅的琴聲壹道營造出壹種幽美清靜的氛圍。 有壹蓋棺定論式的話出自大歷史學家陳寅恪,他說:“中國藝術,造極於兩宋”。從法、理、意、趣等諸多方面考量宋畫都可稱道。當然“造極”二字並非在各個方面都占盡極端,而是綜合考量的結果。 宋畫之造極並非阻塞了後人的種種可能,而是作為中國古典繪畫之典範供後人心追手摹。有論者言:“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態,明清尚趣。”宋畫上承唐代法度,在唐法基礎上將意態和情趣融入,下啟元明清三代,堪稱統攝整合型藝術,宋畫的魅力最為持久,此主因也。 ![]() 北宋 王希孟 《千裏江山圖》 (局部) 《千裏江山圖》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後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渺的江河湖水,於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於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於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壹。 宋代繪畫多元和全面,這個原因常被忽視。 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常以相互支持生發為肇始,遂生連鎖反應,最後臻於大成。宋畫是時間累積的結果,在隋唐五代時期已經打下雄厚基礎,有宋三百多年,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人物、山水、花鳥各科都新派叠出,題材擴大,彼此吸收、滲透,藝術觸角的伸展與變異成就了美術史的重要轉折,從此眾水分流,各得其所,即宋代畫院樹立的“院體畫”和蘇軾等創立的“文人畫”,已成後世經典。言全面者,乃其他時代在某些方面可能超出了宋畫,但常顧此失彼,宋畫在各方面都相當完備。用句時髦話講,宋代畫家綜合與全面的“知識結構”直指盡精微致廣大的美學內涵。 ![]()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壹。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壹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宋人以理為貴,落實在操作層面上,翰林圖畫院的設立,功不可沒。北宋徽宗時還曾壹度設立畫學。除此外,更重要的是文人的參與,常在精密不茍的法理中灌註趣味與精神。宋畫的精微典雅獨步百代,精微者必有細節,而細節決非節外生枝,是完全與整體和諧並流暢地表達的,卻是很多後學者因精微而變得支離或滯塞所望塵莫及的。蘇軾嘗言“始知豪放本精微”,何等辨證!又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何等高蹈!歐陽修提出表現蕭條淡泊的情懷,何等超越!類似文人涉及繪事的箴言頗多,足見當時繪畫發展的動力和能力。所以說,有怎樣的土壤就會有怎樣的產物,投入與產出壹般是成正比的,經典何以成為經典的奧秘也在此。 ![]() 北宋 崔白 《雙喜圖》 《雙喜圖》為崔白代表作,畫面以扣人心弦之情節抓住觀者,無論是騰空展翅還是雀躍枝頭的二鵲與樹下玄兔都為不期而遇在秋風中各顯其態,古木差櫟與隨風搖曳的翠竹有機結合。章法開闊、布置運迷入疏,而細者不滯物態,秀挺用力的調筆恰到好處地塑造出不同質地的物態。色彩寓濃於淡,意境深邃而幽遠,是中國工筆花鳥畫註重形神兼備審美境的典範作品。 宋畫的另壹特點,是藉助魏晉之“氣韻”、唐代之“意境”和宋代之“氣象”的集大成者,三者統壹。 “氣象”堪稱宋代美學精神的絕妙註解,其“中和”、“渾成”之品性—— 以理學思潮和哲學精神為根柢,宏闊的形而上的主體精神自然影響著畫家,由此勾勒出清晰的創作脈絡。如果說“意境”更多地註重審美客體的構成因素,那麽“氣象”則傾向於審美主體所具有的氣質和精神特色,更具形上性、空靈性的哲學意味。更能體現以理性方式建構人生之終極關懷的訴求。看崔白的《雙喜圖》,能感受到在有形之物中的不凡氣象,兼備了氣韻、神采和意境之美感,使日常所見之物染上了人性的光輝,在每壹個鮮活生命的面對與巡視之中,點滴的體察與感悟皆凝結為絲絲精微。 ![]() 北宋 趙昌 《南唐文會圖》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曾經清內府收藏,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圖繪文士四人,圍壹長案聚會,其中壹人振筆疾書,另三人在側,作壁上觀,身後婢侍聚集。石桌旁有壹侍者懷中抱琴。作者用較多的筆墨,描繪院前的荷塘、院後的蕉林和左右叢竹老樹,這樣不僅渲染烘托了文人聚會時儒雅、文靜的氣氛,而且使畫面富有自然生態之趣。全圖用筆工細,構圖豐滿繁復,但密而不窒,繁而不亂。 宋畫有著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精粹而純熟的技術為實現立意提供了切實保證。宋畫的主流藝術樣式是工筆畫,其勾染的微妙對應於宋人格物致知的追求,水墨雖非主流,卻已有後聲奪人的潛質,其重神韻的意識亦對工筆畫有所影響,兩者互補成為新的推動力,工而有韻,放而不粗,無論花鳥、人物或山水,概莫如此。總的來說,宋畫之魅,在畫家的全面修養,在格物致知的功夫,在嚴謹法理中自然流露的文人氣息,在畫面內在形式的和諧,所有這些凝聚出宋畫之靜氣,靜則清、則大、則莊重深遠、則清新樸厚。 ![]() 北宋 黃庭堅 《砥柱銘》 (局部)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砥柱銘》卷,是他散落民間的最重要的書法瑰寶之壹。這幅手卷長達15米, 內容是黃庭堅生前最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寫的《砥柱銘》,全文600多字。卷上有宋代賈似道、明代項元汴直至清代民國藏家的大量題跋和鈐印。2010年以4.368億元拍賣成交。 此次嘉德在線精選晉宋代名家名作30余件,涵蓋《清明上河圖》、 《千裏江山圖》、 《早春圖》、 《雙喜圖》、 《砥柱銘》等國寶級名作,以滿足更多的收藏愛好者觀賞和收藏國寶藝術品的需求。各位藏家均有機會把國寶級名畫復制品收藏回家,細細品讀名作的風采。 |
Powered by Discuz模板 X3.2
© 2001-2015 Comsenz Inc.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